「看到Day6我就腿軟了…半夜開始走,最多要走15.5小時…然後下降2200M竟然還說輕鬆容易,我人生還沒準備要挑戰這麼高的等級」
這是我同事看到我的登山行程回覆我的話,坦白說如果不是她說,我不知道我有一天是要這麼爬上去XDDD
我承認,看一個登山健行行程,我只看目標(終點),沒在看過程的壯烈程度,噗~
對於目標太大、難度太高、或不確定自己能否應付的
有人選擇只在乎過程,目標可以邊走邊調整
有人重視評估過程,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使命必達
而我則是另一個極端,不在乎過程,一股腦兒往目標勇往直前...
『經驗不足對準登山家有一項大好處:他不會困在傳統或先例的泥沼中。在他看來一切都很簡單,他面對難題總是選擇直接的方案。
當然啦,這樣會使他的追求落空,有時甚至帶來悲慘的結果,可是他出發探險時並不知道這一點。
威爾遜(Maurice Wilson)、鄧曼(Earl Denman)、貝克拉森(Klavs Becker-Larsen)----他們全都對登山一知半解,
否則他們不會動身踏上無望的追求之旅。他們不在意技巧,無畏的意志促使他們走上慢慢長途。』
--聖母峰之死(Into Thin Air)/恩斯沃斯<聖母峰>(Walt Unsworth, Everest)
很多人以為我是爬山熟手所以才定下登聖母峰基地營目標,但事實上,如同上述引言和D2我說的「無知就是福」概念,我只是不知天高地厚,憑著熱血自恃甚高罷了!
說穿了,聖母峰不過是連續三年我爬的第三個峰頭,我就貿然攀高5400m,這是狂妄,但不是不可能的任務
定下EBC之旅有幾個緣由:
1. 繼續力行一年一山頭的To Do List
2. 40歲前完成難度高度最高的山峰插旗
3. 2014訪完西藏珠峰大本營(5500m)身體沒事
4. 最關鍵的導火線是剛巧"達人帶路"開辦僅此一次沒有下回的EBC深度之旅
我想這是個賽(sign),我遂順水推舟而為之。所以在我出發前看EBC,我真的覺得她是簡單的一件事,也從沒想要特別鍛鍊自己的體能
我唯一做的,大概是長達三季不穿高跟鞋,以及特別觀賞今年(2015年)4月大地震影片,了解一下真的地震雪崩來襲時,我該怎麼逃難。(此刻我還在無知狀態)
直到出發前看了電影《聖母峰》才發現,挖賽~原來真TM危險耶!!!!
這時我選擇的直接方案是:寫遺書。是的!出發前一晚我邊收拾行李邊寫遺書...。
(遺書真的好難寫啊--->顯示遺產太少,想照顧的人太多,噗)